-
友情链接:
中医是以“阴阳学说”为基础的,很多现代人听到“阴阳”二字,不是嗤之以鼻,就是避之不及。其实阴阳学说是现代被一大批术士、骗子硬生生“玩坏”的概念,只有理解阴阳学说,才能走进中医,领悟国粹,理解中医重难点问题之一——引火归元。
中医认为,健康的身体,是“阴在上,阳在下”,阳气主升,阴气主降,两相交泰,循环往复,相得益彰,如果颠倒过来,变成上阳下阴,阴阳就会乱套,一定会出现“上火”、“过火”等火象。
中医19条病机里,以“火”为患的占了9条,可见阴阳相错是一大健康隐患,诱发的“火象”有实火、阳火、阴火、虚火等类型,实火、阳火可用苦寒泻下,阴火、虚火则不能泻,要“引火下行”。
引火下行有四重含义:一是向下导火,二是交通心肾,三是益气降火,四是引火归元。比较容易理解和调理的是前三种,最难的是引火归元。
引火归元,通俗理解就是“引火归肾”,治疗思路是:用辛温热药为引导,与寒凉之药一起,治疗火热诱发的病症,既能尽快祛病,又能防止伤正损阳。
身体出现火象,如果不引火归元会怎样?有3个后果:
1、阴液亏虚,肾水蒸耗,阴不涵阳。
2、命门火衰,阳气乱浮,上热下寒。
3、阴寒内盛,格阳于外,假热真寒。
实际上,中医理解和实施引火归元,有三个维度要把握:
1、引火归元的“火”,是君火还是相火?《黄帝内经》说,君火以明,相火以位。君火在上焦,是后天的,相火在下焦,是先天的,肾为先天之本,所以引火归元是肾火,属相火。
2、引火归元的“火”,是实火还是虚火?是虚火,实火可用苦寒之药导泻,见效快,虚火要引,切不可补泻,否则病情加重。
3、引火归元的“火”,是内火还是外火?是内火,六邪所带来的外火,较容易透邪外出,但内火滋生和失控,很容易上浮出现上热下寒、真寒假热。
人体内生虚火,虚火上浮,肾阳衰微,辨证可见:
一是在没有运动和劳作时,头颈汗出频繁,又多又黏,少见全身大汗,皮肤热像不明显,上热下凉,腹部凉感明显。
二是两颊泛红,口渴不思饮,喜热畏寒,眼睛发红,但不怕光,易失眠。
三是呼吸急促,有口腔溃疡、口干口臭问题,耳鸣,咽部有异物感,有便秘现象,女性易痛经。
四是舌淡有齿痕,舌尖发红,舌后部舌苔白腻,脉浮而虚,或脉细数无力。
中医如何引火归元?历经千百年实践,有4个药材很常见,8个药方很常用。
4个药材是:
1、肉桂
性味归经:味甘辛、大热,归心、脾、肝、肾经。
功能主治:补火助阳,散寒止痛,温通经脉,是引火归元“第一药”,对命门火衰、肾阳亏虚、上热下寒、小便频数等问题有较好疗效。
2、附子
性味归经:味辛甘,大热,有毒,归心、脾、肾经。
功能主治:补火助阳,回阳救逆,对四肢厥冷、脾阳不振、阳虚水肿、风寒湿痹有良效,是引火归元“重点药”。
3、牛膝
性味归经:味苦,酸,性平,归肝、肾经。
功能主治:引火下行的大药,可将上冲的虚火下引,是引血下行的“第一药”,补肝益肾,强筋壮骨,对寒湿痿痹等症有效果。
4、吴茱萸
性味归经:味辛、苦,性热,入肝、脾、胃、肾经。
功能主治:以火引火、以通为补的好药,可将虚火下引入肾,助阳止泻,可把浊阴邪气从身体驱离,有“破阴实”的本事,温中下气,擅长止痛、逐风邪,散寒气。
8个药方是:
1、四逆汤,出自《伤寒论》,用干姜和附子组成温阳救逆格局,通经散寒,达到引火归元目的,是引火归元的基本方剂之一。
2、通脉四逆汤,出自《伤寒论》,当真寒假热之症久拖不愈,病症深重时选用,通过加重干姜附子用量驱阴盛格阳,破寒回逆。
3、白通汤,出自《伤寒论》,即四逆汤去掉甘草,加葱白,寓意是益阳和通阳,逐寒回阳,引火归肾。
4、金匮肾气丸,出自《金匮要略》,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、附子而成,目的是相火同气,直入肾中,是引火归元的一大创新。
5、镇阴煎,出自《景岳全书》,方中用熟地滋肾阴,泽泻去肾浊,牛膝引血下行,肉桂和附子温肾助阳,是引火归元经典方。
6、潜龙汤,出自《医醇剩义》,用滋肾阴降浮火的思路,龟板入肾潜阳,知母黄柏滋阴,肉桂引火回归,成导龙入海之势。
7、引火汤,出自《辨证奇闻》,里面有肉桂引火归元,有砂仁引气归元,熟地滋阴补水,巴戟天引火补水,是引火归元的又一个经典方剂,现代还衍生出加味引火汤。
8、交泰丸,出自《万病回春》,主治心肾不交,但对引火归元也有效果,全方只有两味药,黄连降心火不炎上,肉桂暖肾阴不润下,寒热双管齐下,真寒假热得解。
中医宝库里,可用于引火归元的药材、药方还有不少,甚至还有不少中医是靠调理引火归元而闻名。但从临床常用常见的药材和药方看,肉桂、附子、牛膝、吴茱萸更多见一些,又叫引火归元“四大金刚”;8个常见方剂,里面多多少少有“四大金刚”参与,所以成为引火归元的好方子,叫“八仙过海”。
引火归元使用中药,一定要辨证和遵医嘱用药。